-
3月24日
「杏林在線」精選醫學專題,邀請醫生討論及分析各類型醫學報告。
-
3月20日-急性胰臟炎
不少人外出用膳會飲酒或吃肥膩食物,如果這種習慣長期維持,又突然覺得腹部劇痛,便有可能是患上急性胰臟炎,後果可以很嚴重。今集《杏林在線》請來香港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教授講解急性胰臟炎的成因、症狀及治療方法,又會分享預防這種疾病的要點。
-
3月17日-類風濕關節炎
風濕關節炎會影響患者的四肢活動,羅小姐自七歲起便患有早發性風濕關節炎,近一年多最困擾她的是右邊髖關節的痛楚,最後需做換骹手術改善問題。今集《杏林在線》會跟進羅小姐手術前後的情況,以及請來風濕科及骨科醫生,分享治療風濕關節炎的方法。
-
3月13日-脫下口罩後
政府在三月初撤銷「口罩令」,不少市民都感到很高興。不過毋須強制戴口罩之後,亦有人擔心可能會增加感染其他傳染病的風險。今集《杏林在線》請來香港醫學會會長鄭志文醫生談談撤銷口罩令後,市民在哪些方面要多加留意,另外又會對兒童造成甚麼心理影響。
-
3月10日-右半身的挑戰
本港每年約有四十宗兒童患腦癌個案,Michael在不足一歲時曾患腦癌,雖然現時已經康復,但因面癱令樣貌與常人不同,成長過程中經常遭受排斥,今集《杏林在線》會分享Michael過去多年的經歷,他又如何克服重重難關,與同路人一起活出精彩人生。
-
3月6日-牙貼片
不少人都有牙齒缺損問題,情況嚴重的更會影響外觀及咀嚼功能,有人會用牙套作修補, 亦有人會選用近年開始多人用的瓷貼片技術,到底兩者之間有何分別?今集《杏林在線》請來港大牙醫學院教師分享牙套及牙貼片的特性,又會講解哪些人適合用牙貼片技術。
-
3月3日-動物也能當醫生
不少人喜愛飼養貓狗作為寵物,但原來通過考核的動物也可以為一些有需要人士,如長者、殘障人士和疾病患者提供輔助治療。今集《杏林在線》會介紹動物醫生須具備的條件,又會請來職業治療師講解動物介入治療具有甚麼功效。
-
2月27日-手足口病
新冠疫情減退,但隨著幼稚園及小學恢復全日面授課堂,兒童及青少年接觸的機會增加,一些過往常見的傳染病,例如手足口病等又會否再次出現爆發?今集《杏林在線》請來港大醫學院葉柏強醫生,分享預防手足口病的方法及如何分辨這疾病的病徵。
-
2月24日-為何「肌」不可失?
大部分人三十歲後,每年都會流失大約百分之一的肌肉。哪些人的肌肉流失得較快?肌肉減少對日常生活又有甚麼影響?今集《杏林在線》會分享一些長者如何面對肌肉流失的情況,以及有物理治療師講解哪些運動可增強肌肉力量。
-
2月20日-馬凡氏症
不少人希望自己長得夠高又纖瘦,但原來這些特徵有可能是患上馬凡氏症。馬凡氏症是因為患者基因突變,令身體的結締組織變弱導致器官受影響,甚至可能導致主動脈瘤。今集《杏林在線》請來中大醫學院黃鴻亮教授,跟我們講解馬凡氏症的症狀及治療方法。
-
2月17日-看不見、聽不到
十二歲的納浵原本是活潑好動的女孩,但由於患上「阿爾斯特倫綜合症」這種罕見遺傳病,令她自小逐漸失去視力,甚至開始影響聽覺。今集《杏林在線》由患者父親分享女兒患病的經歷及生活上遇到的問題,又請醫生講解這疾病的成因及治療方法。
-
2月13日-蕁麻疹
蕁麻疹是常見的皮膚病,受影響的部位可能整塊紅腫,而且非常痕癢。症狀一般可能維持數天,但亦可能幾個月不散。今集《杏林在線》請來中大醫學院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教授,講解蕁麻疹的成因及症狀,又會分享中醫的治療及預防方法。
-
2月10日-長路是如何跑過
參與馬拉松賽事是不少長跑愛好者的目標,但過往賽事不時都有跑手出現心臟問題甚至死亡個案,當中不少是隱性患者。長跑選手應如何注意心臟健康? 今集《杏林在線》會由一位愛好長跑的心臟科醫生,分享他對心臟病的看法,亦會講解跑手要注意的健康風險。
-
2月6日-長新冠飲食
不少新冠確診人士,康復後有容易疲倦、記憶變差等症狀。坊間很多聲稱可以改善長新冠症狀的補健品及食材。但究竟應該怎樣選擇?飲食又如何調節,才能令身體盡快復元呢?今集《杏林在線》請來營養師講解在長新冠症狀下,對食材及補健品的選擇。
-
2月3日-在音符之間療傷
「音樂治療」作為輔助醫療項目,在歐美國家早被認受,但在香港發展卻相對緩慢。究竟受助者如何透過音樂改善病情,今集《杏林在線》分享一名嚴重智障人士經歷,他和家人怎樣以音樂紓緩生理及心理障礙。亦會請來音樂治療師講解哪些人適合做音樂治療。
-
1月30日-零卡代糖
現時市面上一些食物或飲品,明顯標示不含糖分但卻有甜味,究竟這些甜味是如何形成?代糖對身體又是否有不良影響?今集《杏林在線》請來註冊營養師講解代糖的成分及與天然砂糖的分別,而食用代糖之後對身體又會有甚麼影響。
-
1月27日-當感覺不一樣
視神經脊髓炎是不常見的疾病,患者的視力、活動能力都會受影響。五十三歲的Maggie確診這個病已十多年,更多次復發。
-
1月23日-小腸氣如何來?
「杏林在線」精選醫學專題,邀請醫生討論及分析各類型醫學報告。
-
1月20日-走入社區的護士
「杏林在線」精選醫學專題,邀請醫生討論及分析各類型醫學報告。
-
1月16日-眼睛乾澀背後
不少人長時間看電腦,或者佩戴隱形眼鏡後都會覺得眼乾,要滴眼藥水。但如果長期要依賴眼藥水,又同時出現眼睛灼熱、怕光等症狀,就可能是患上乾眼症。今集《杏林在線》請來眼科醫生跟大家分享乾眼症的成因及症狀,又談談可如何紓緩眼乾問題。
-
1月13日-不願聽到的聲音
不同人對一些事物有不同程度的恐懼,好像有人畏高,有人害怕昆蟲。原來有些人會害怕聽到某類聲音,例如咀嚼聲及鍵盤聲等,醫學界稱為「恐音症」。今集《杏林在線》帶大家了解患者面對恐音症的困擾,亦請來精神科醫生為大家講解恐音症的成因及治療方法。
-
1月9日-味精迷思
市面上不少食品都含有「味精」,有人說吃味精會令人口乾,甚至頭暈,更可能出現其他症狀。究竟味精由甚麼製成?對人體又是否有影響?今集《杏林在線》請來註冊營養師講解味精的由來、成分、種類及可能造成的反應,又會拆解應否吃含味精食物的迷思。
-
1月6日-人體「發電廠」
線粒體是人體細胞內重要的組成部分,負責提供能量給身體各器官,仿如發電廠一樣,若身體某部分能量不足,可能會造成嚴重影響。究竟我們可如何察覺到線粒體出問題?今集《杏林在線》請來線粒體病患者和我們分享經歷...
-
1月2日-中醫看大腸癌
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癌症之一。除了透過西醫的外科手術、化療或電療醫治外,中醫方面又有甚麼方法可以治療大腸癌呢? 今集《杏林在線》請來中大醫學院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林冠傑教授講解以中醫角度,如何預防及治療大腸癌。
-
12月30日-家居健康法寶
近年疫情持續,不少市民開始用一些小儀器監測身體狀況,例如血氧儀及血糖機等,這些家居小儀器雖然不顯眼,但卻日漸普及。今集《杏林在線》請來藥劑師及學者,講解一些家居監測儀器的功能及使用方法,透過數據又反映身體甚麼狀況。
-
12月26日-口罩後遺症
新冠疫情下,市民外出戴口罩已接近三年,有兒童及長者因長期戴口罩出現氣喘情況,這究竟會否引發症狀? 今集《杏林在線》請來香港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聯席主席曹忠豪醫生,為我們講解戴口罩可能帶來的不適,若出現症狀又應如何治療及預防。
-
12月23日
「杏林在線」精選醫學專題,邀請醫生討論及分析各類型醫學報告。
-
12月19日- (Closed - Ep. preempted)
「杏林在線」精選醫學專題,邀請醫生討論及分析各類型醫學報告。
-
12月16日-開不了口
選擇性緘默症是焦慮症的一種,患者雖然有正常説話能力,但在陌生環境下卻因為焦慮而無法說話。病症通常在兒童時期出現,尤以六歲之前較多。今集《杏林在線》會透過個案,講解選擇性緘默症的成因及治療方法,又會分享家長如何協助子女改善焦慮的情況。
-
12月12日-營養補充劑
不少人不時服用保健品補充不同營養,好像維他命丸或鈣片等。不過人體如果攝取過多營養,也可能會導致反效果。今集《杏林在線》請來香港營養學會會長講解一下攝取營養的秘訣,又談談過量的營養補充劑會對身體造成甚麼影響。
-
12月9日-第二人生
最新數據顯示,非何傑金氏淋巴癌在本港十大最常見癌症中排第八,患上淋巴癌究竟會有甚麼症狀?若癌症已到達第四期又能否治癒?今集《杏林在線》會與大家分享一名末期淋巴癌症患者的康復經歷,以及她追尋夢想的「第二人生」。
-
12月5日-胸腔主動脈瘤
主動脈是人體很重要的血管,負責供應血液至身體各部位,如果主動脈管出現腫瘤,後果可能很嚴重,甚至會致命。今集《杏林在線》請來心胸外科醫生講解主動脈瘤的成因及症狀,又會介紹最新的手術治療技術。
-
12月2日-足球員的十字路
足球是很受歡迎的體育運動,但不少球員踢球時都曾傷及前十字韌帶,甚至整條斷裂。今集《杏林在線》分享一名現役足球員的受傷經歷,亦會請來骨科醫生及物理治療師,講解前十字韌帶斷裂的原因及復康治療過程。
-
11月28日-一型糖尿病
很多人以為只有當年紀較大才會患上糖尿病。但原來一些兒童或年輕人因為遺傳問題或免疫系統異常,亦可能會患一型糖尿病。如果患者不及時治療,更有機會出現酮酸中毒。今集《杏林在線》有兒科醫生為我們講解一型糖尿病的成因、病徵及治療方法。
-
11月25日-醫生飛行夢
政府飛行服務隊自2000年開始招募義務飛行醫生,讓醫護人員隨直升機出動即場協助救援工作。今集《杏林在線》實地採訪一位飛行醫生在行動中的救人過程,又會分享他最難忘的經歷及在空中拯救時與日常工作的分別。
-
11月21日-乳糖不耐症
不少人飲牛奶或吃雪糕等乳製品後,都會出現肚痛、嘔吐等情況,這些症狀顯示患者可能患上乳糖不耐症。究意乳糖不耐症是怎樣形成?對人體又會造成甚麼影響呢?今集《杏林在線》請來註冊營養師詳細講解乳糖不耐症的成因及紓緩方法。
-
11月18日-「飛」一般任務
政府飛行服務隊是全港唯一為市民提供空中救援服務的政府機構。除了執行救援及搜索任務外,亦要配合其他部門工作。今集《杏林在線》實地採訪飛行服務隊執行救援任務的過程,又會分享隊員在疫情下,如何面對救援任務增加及救人難度的挑戰。
-
11月14日-治療長新冠
新冠疫情近期有趨向穩定的迹象,但不少人康復後身體出現不同症狀,包括記憶力衰退、氣喘及腸胃等問題等。今集《杏林在線》請來感染及傳染病科醫生,講解長新冠中有關腸胃及氣喘症狀對人體長遠會造成甚麼影響?又有甚麼方法可以治療?
-
11月11日-盡力呼吸
「肺動脈高壓」是一種難以察覺的疾病,但致命率非常高,患者多數是女性。患病十年的洪太因呼吸困難進出醫院多次才被診斷出來,這個病令她需要長期倚賴呼吸機。今集《杏林在線》請來心臟科醫生講解肺動脈高壓的病理以及難以斷症的原因。
-
11月7日-高弓足
不少人有扁平足的情況,但跟扁平足相反的「高弓足」原來亦不罕見。高弓足背後更可能跟神經系統疾病有關。今集《杏林在線》請來矯形及創傷外科醫生講解高弓足的成因及治療方法。 又會談談高弓足患者在生活上所遇到的問題。
-
11月4日-在最前線防疫
新冠疫情爆發超過兩年,本港公立醫院的負荷持續緊張,不少醫護人員更在工作期間受到感染。今集《杏林在線》會與大家走進醫管局轄下的醫院訓練中心,了解前線醫護如何透過訓練以提升警覺性,減少他們受病毒感染的風險。
-
10月31日-類鼻疽
本港近期爆發類鼻疽感染,導致多人死亡,社會高度關注。當局正調查今次爆發的源頭。究竟類鼻疽是一種甚麼疾病?它是如何傳播及有哪些病徵?今集《杏林在線》請來傳染病醫學會副會長林緯遜醫生,跟我們講解這個病的成因及預防方法。
-
10月28日-健身變傷身
「杏林在線」精選醫學專題,邀請醫生討論及分析各類型醫學報告。
-
10月24日-如何使用心臟去顫器
在商場或康體設施,我們經常會看到有玻璃箱裝著的「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即AED機,但市民由於使用機會不多,大部分人都未必懂得用。今集《杏林在線》請來消防處高級救護主任(公眾安全及傳訊)王榮熾先生講解這個急救工具的使用流程。
-
10月21日-初生抗癌路
神經母細胞瘤是一種兒童癌病,患者多數是五歲以下小孩。現年一歲半的Katherine六個月大時確診患癌,一年內做了兩次手術。今集《杏林在線》請來專門治療兒童癌症的醫生,講解神經母細胞瘤的不同類別、患者病徵及治療方法。而作為父母...
-
10月17日-疫苗的重要
近年注射疫苗對市民來說並不陌生,但一些常見疾病,例如百日咳、俗稱「生蛇」的帶狀疱疹,和肺炎球菌,也可以打疫苗預防。這些疾病會帶來甚麼影響?疫苗的保護性又有多高?今集《杏林在線》請來香港醫學會會董陳以誠醫生,講解哪些人士需要接種這些疫苗,及可
-
10月14日-徘徊於極端之間
邊緣人格障礙是一種性格疾病,患者從小到大會有一種固有的思想模式,令情緒及行為與一般人不同,影響日常生活、工作及人際關係。今集《杏林在線》會有邊緣人格障礙的患者分享經歷,又會請來精神科醫生講解這種病的成因及治療方法。
-
10月10日-前列腺癌治療
前列腺癌是常見的男性疾病,尤其年紀較大的人士更容易患上。究竟前列腺癌的病徵是否容易發現? 不同階段的患者,治療方法又是否有不同? 今集《杏林在線》請來中大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謝耀昌講解前列腺癌的成因及治療方法。
-
10月7日-四轆馳騁
蔡穎怡是香港花式滾軸溜冰運動員,亦是一名滾軸溜冰導師。大約十年前,她曾在比賽前三星期經歷一次嚴重扭傷,差點無法比賽。 今集《杏林在線》有蔡穎怡分享自己的受傷經歷,以及醫生和物理治療師講解滾軸溜冰常見的傷患及熱身動作。
-
10月3日-吸毒人士與丙肝
丙型肝炎屬於慢性病毒性肝炎,一旦沒有及早發現,有機會引致肝硬化或肝癌。究竟丙肝跟其他肝炎有甚麼分別?又可以怎樣及早發現患病?今集《杏林在線》請來香港亞洲肝炎會現任委員會成員黃麗虹,講解這個病的成因及治療方法。
-
9月30日-愛滋病的路
感染愛滋病,除了要面對很多症狀問題之外,社會上對愛滋病人的看法,亦可能令患者在心理及情緒上走入困境。今集《杏林在線》分享一名愛滋病患者的親身經歷,又看看他如何才能克服困難,令情緒得以紓緩,由受助人變成助人者。
-
12月24日
「杏林在線」精選醫學專題,邀請醫生討論及分析各類型醫學報告。
-
3月7日-新冠確診須知
本港新冠疫情嚴峻,確診數字持續高企。大量檢測呈陽性的患者,未能即時送到醫院或隔離設施。一旦不幸感染Omicron,居家抗疫期間有甚麼要注意事項?照顧染疫孩子時,哪些地方要加倍留意?今集《杏林在線》有兒童傳染病科醫生為大家講解。
-
8月8日-兒童紓緩治療
當小童患病,不幸走到人生最後一段路。接受「紓緩治療」,或者有助小朋友可以較舒服地離開。今集《杏林在線》請來兒童紓緩服務基金專業服務經理林國嬿講解甚麼是「兒童紓緩治療」,這種治療又包含哪些服務。
-
8月22日-睡眠癱瘓症
不少人試過在睡覺途中,突然醒來發現無法活動。在外地旅行或適逢盂蘭節月份時,甚至害怕是「鬼壓床」,但原來醫學上,這個情況叫作睡眠癱瘓症。今集請來香港大學榮譽臨床助理教授(身心疾病研究)吳桂生講解這個生理現象。
-
8月26日-與飢餓感共存
二十二歲的霍仔自小就確診患有先天性罕見疾病普瑞德威利症候群,俗稱小胖威利症。這個病使他不會有飽腹感,又衍生很多其他的身體問題。今集《杏林在線》會請來他的照顧者分享經歷,以及兒科醫生講解這個罕見疾病。
-
8月29日-膽管癌
膽管負責將膽汁由肝臟輸送到十二指腸,原來膽管這個不大的部位也有可能有癌症。最近中大有研究發現,結合放射治療及化療,可以改善膽管癌的治療情況。 今集《杏林在線》請來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教授陳林講解膽管癌和它的治療方法。
-
9月23日-坐上高峰
香港硬地滾球運動員何宛淇自小患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要用輪椅代步。但隨著肌肉日漸退化,她亦要在硬地滾球項目轉為力度需求較少的組別。不過何宛淇積極面對身體的轉變,克服困境。
-
9月26日-平安藥錦囊
不少家庭都有配平安藥的習慣,以備不時之需。不過所購買的藥物,是否合適? 又是否可以作紓緩不同症狀? 今集《杏林在線》請來藥劑師探討市民買藥時容易忽略之處,又會分享有哪些營養補充品容易與藥物相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