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在線
「杏林在線」精選醫學專題,邀請醫生討論及分析各類型醫學報告。 更多
下架日期
2025年09月11日
聲道
粵語
片長
7 分鐘
集數
50
節目級別
I
  • 3月14日

    「杏林在線」精選醫學專題,邀請醫生討論及分析各類型醫學報告。

  • 3月10日-人類偏肺病毒

    春季至夏初是人類偏肺病毒在本港出現的高峰期,這種病毒病徵跟流感相似,但暫時未有一些針對性的抗病毒藥物治療,感染後應該怎樣做?今集《杏林在線》請來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跟大家講解。

  • 3月7日-人生必修課(一):面對死亡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階段,但傳統思想也忌諱談論死亡,當死亡真的來臨時,往往讓人留下遺憾。今集《杏林在線》請來遺體修復師及遺體捐贈計劃捐贈主任,分享如何推動生死教育,規劃死後安排,活好當下。亦有精神科醫生講解生死教育如何讓年輕人明白生命意

  • 3月3日-久咳未止

    近期很多人也飽受咳嗽困擾,如果久咳未止,可能會造成慢性咳嗽,中醫可以如何幫助調理身體,紓緩症狀呢?坊間的止咳食療又是否有用?今集《杏林在線》請來仁愛堂醫療服務科註冊中醫師何倩彤,講解咳嗽的不同成因與治療方法。

  • 2月28日-為病患留聲

    說話是人與人溝通渠道,但患有小腦萎縮症這種遺傳病的病人,想用口表達心中所想也是一件難事。今集《杏林在線》邀請腦神經科專科醫生,講解小腦萎縮症成因,亦會講解專職治療及醫療科技,可以怎樣協助患者跟外界溝通。

  • 2月24日-預防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

    近日瑪嘉烈醫院懷疑爆發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感染群組。究竟這種菌通常會在哪裡出現?日常生活又可以怎樣避免受到感染?今集《杏林在線》請來香港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會長林緯遜講解。

  • 2月21日-馬拉松後遺症

    今屆香港馬拉松,港將姚潔貞在半馬女子挑戰組稱后,她會在今集《杏林在線》分享田徑運動員生涯點滴,以及應對傷患的經過。馬拉松賽事中,最少九百多人受傷,主要涉及扭傷及肌肉抽筋。骨科醫生會講解,跑手訓練及比賽時的傷患,以及預防和治療方法。

  • 2月17日-應對流感

    近期感染流感引起併發症,甚至死亡的個案,令社會關注流感的嚴重性。萬一感染了流感,應該如何做,以防病情惡化呢?外遊時受感染,又應該怎樣處理呢?今集《杏林在線》請來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專業應用教授(禮任)韓錦倫醫生,跟我們講解。

  • 2月14日-好賭成「病」

    賭博有年輕化的趨勢,巿面一些夾公仔機,及手機遊戲也要公眾 「課金」,當中或涉及賭博元素。有人視賭為情緒宣洩,亦有人玩出賭癮,引申情緒問題。今集《杏林在線》邀請了精神科醫生及臨床心理學家,講解如何能戒掉賭癮,亦有兩名曾沉迷賭博的過來人,...

  • 2月10日-長者冬季健康

    對於年輕人來講,天氣冷可能沒甚麼大不了,但對於身體較弱的長者來說是一大挑戰。低溫症、中風或心血管疾病,也是長者在冬季常見的健康問題。今集《杏林在線》請來東區醫院內科副部門主管陳銳堅醫生,跟我們講解長者在冬季有甚麼健康事項要注意。

  • 2月7日-「打機」與情緒健康

    年輕人也愛玩電子遊戲,但如果過分沉迷,或者是跟情緒困擾有關。今集《杏林在線》邀請到精神科醫生講解年輕人沉迷「打機」的成因,社工及心理學家分享家長如何走進子女的內心世界,疏導他們的情緒。

  • 2月3日-哮喘發作

    天氣轉冷,冷空氣容易刺激氣管,誘發哮喘。如何能在冬季減少哮喘發作? 長遠來說哮喘又是否能有效控制,甚至斷尾呢? 今集《杏林在線》 請來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教授韓錦倫講解。

  • 1月31日-山野自救術

    「杏林在線」精選醫學專題,邀請醫生討論及分析各類型醫學報告。

  • 1月27日-新年飲食

    「杏林在線」精選醫學專題,邀請醫生討論及分析各類型醫學報告。

  • 1月24日-早產嬰後遺症

    「杏林在線」精選醫學專題,邀請醫生討論及分析各類型醫學報告。

  • 1月20日-素食健康

    近年不少人加入素食的行列,除了食蔬菜類,還會吃植物肉。植物肉的外表和味道吃起來像肉,當中營養價值是怎樣? 素食者又如何吸收均衡營養呢? 今集《杏林在線》請來香港營養師協會代表,註冊營養師陳秋惠,講解有關素食的迷思。

  • 1月17日-認知隱患

    調查發現,六十歲或以上在社區的長者中,有五分之一有輕度認知障礙,社區正推動家庭醫生為患者篩查斷症,及早治療。今集《杏林在線》請來老人科醫生講解認知障礙症的早期病徵,家庭醫生分享斷症過程,亦有確診早期認知障礙症長者及家人分享相處之道。

  • 1月13日-慢性阻塞性肺病

    長期咳嗽不停,同時伴隨氣喘、體能持續下降等症狀,便要留意是否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病。這種呼吸疾病不能根治,早期症狀亦容易與普通感冒、過敏混淆,今集《杏林在線》請來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林志良,講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診斷及治療方法。

  • 1月10日-帆船無障礙

    帆船運動講求體能、方向感及判斷力,近年更加是一班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童的共融運動。今集《杏林在線》請來運動醫學專家及帆船教練,講解帆船運動如何能增強這班學童的自信心及溝通能力,讓他們更容易融入社會。

  • 1月6日-職場心理健康

    我們一生人大部分時間也在工作,無論你是職場新鮮人,主管或是僱主,相信也面對著不同的工作壓力,在排山倒海的工作中,想紓緩壓力並不是這般容易,應該如何做呢?今集《杏林在線》請來香港心理學會註冊心理學家鄧芷敏,跟我們講解。

  • 1月3日-提防中風

    中風有時候來得突然,但有時候是有跡可尋。很多人正因為忽視「小中風」,最終發病。究竟出現甚麼徵狀有中風危機?日常生活如何能避免中風?

  • 12月30日-預防HPV

    很多人以為HPV病毒只是跟女士有關,但其實它不僅增加患子宮頸癌風險,還有機會引致頭頸癌等癌症,意味男士也要提高警覺。今集《杏林在線》請來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婦產科學系臨床教授陳嘉倫,跟我們講解預防及篩查方法。

  • 12月20日-戒掉「痛風餐」

    「杏林在線」精選醫學專題,邀請醫生討論及分析各類型醫學報告。

  • 12月16日-膽管阻塞

    今集《杏林在線》請來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教授竺兆豪,跟我們講解膽管阻塞

  • 12月13日-飲食從頭學?

    減少攝取澱粉質,降低熱量吸收,是不少長期病患及減肥人士的飲食方法。不過現時香港沿用的健康飲食金字塔,則指示飲食要以榖物類為主,兩者是否有矛盾?今集《杏林在線》請來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營養師教大家如何進食才算健康。

  • 12月9日-中醫戒煙

    吸煙容易,但想戒掉煙癮很難。傳統戒煙會用戒煙貼,戒煙糖,但原來中醫針灸也可以幫到手。今集《杏林在線》請來博愛醫院註冊中醫師趙詩韻,講解中醫如何戒煙。

  • 12月6日-濕疹與精神困擾

    今集《杏林在線》請來濕疹患者分享,如何走出情緒「死胡同」,也邀請了精神科醫生講解濕疹人士患情緒病成因,以及皮膚科醫生講解治療的最佳時機。

  • 12月2日-無麩質飲食

    今集《杏林在線》請來香港理工大學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助理教授羅家禧博士,解答大家對於無麩質飲食的迷思。

  • 11月29日-運動抗癌

    正接受化療的癌症患者,很多時候感到疲倦,缺少運動及食慾不振,萬一患上肌少症,隨時影響化療療程。今集《杏林在線》請來腫瘤科醫生及體能教練講述怎樣從運動和飲食入手,改善及避免這種情況,亦有曾接受化療的淋巴癌患者分享運動抗癌的經歷。

  • 11月25日-老花治療

    年紀開始大,少不免會有老花。何時要配戴老花鏡?坊間自行購買的現成眼鏡又會否戴壞眼? 今集《杏林在線》請來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助理教授陳欣遇跟我們講解。

  • 11月22日-「排銅」人生

    威爾遜氏症是一種基因遺傳病,患者身體因無法自然排走電解質「銅」,積聚體內影響肝及腦部等功能。近年有患者北上以中西合璧治療這個罕見病,為甚麼呢? 今集《杏林在線》請來兩名患者講解求醫經歷,亦有腸胃肝臟科醫生講解如何及早斷症及治療。

  • 11月18日-肺癌治療

    十一月是世界肺癌關注月,在香港,越來越多非吸煙者患上肺癌,而且一確診時大多已到晚期。究竟患上肺癌是否等於絕望呢 ? 肺癌又是否能早發現,早治療? 今集《杏林在線》請來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王韶如講解。

  • 11月15日-走出病態減肥

    很多女士也想有窈窕身材,有人節食,更極端甚至扣喉或服藥。不過過度減肥會影響情緒,繼而引致厭食症或暴食症。今集《杏林在線》請來,精神科醫生講解飲食失調的成因及治療方法,中醫師分享輔助食療,亦有曾患飲食失調的兩名患者,分享克服病症的心路歷程。

  • 11月11日-脫髮煩惱

    髮線後移、頭髮稀疏是不少人的煩惱。我們平時洗頭會掉髮,究竟去到甚麼程度為之有脫髮問題 ? 今集 《杏林在線》請來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内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鍾文浩,跟我們講解脫髮原因,治療及預防方法。

  • 11月8日-症狀多變的腦癇症

    腦癇症,即是一般所說的「發羊吊」,是一種腦科的疾病。當患者病發,身體會出現不由自主的活動,例如突然跌倒、全身抽搐。今集《杏林在線》請來兩位腦癇症患者分享他們如何面對疾病,亦有神經內科及外科醫生講述腦癇症的成因和治療方法。

  • 11月4日-頭頸癌

    頭頸支配人的視覺,聽覺,嗅覺及味覺。一旦這些部位出現惡性腫瘤,或者會影響說話或吞嚥等能力,不過頭頸癌的病徵很多也不起眼,應該如何提高警覺?今集《杏林在線》請來瑪麗醫院耳鼻喉科顧問醫生鍾駿傑,跟我們講解出現甚麼徵狀要留意。

  • 11月1日-影像掃描檢查

    我們的身驅內有大大小小的器官、肌腱或軟組織,想通過皮層了解它們的狀況,便要做影像掃描檢查。今集《杏林在線》請來放射科醫生講解不同的影像檢查有甚麼用途及限制,亦有心臟病及肺癌患者分享接受影像檢查的感受和看法。

  • 10月28日-銀屑病

    銀屑病又稱「牛皮癬」,是一種因為先天免疫系統失調而引起的疾病,患者皮膚會出現發炎,並且過度增生,形成銀色的皮屑。今集《杏林在線》請來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張苗講解銀屑病的成因、以及現時最新的治療方法。

  • 10月25日-乳癌之後

    乳癌威脅患者健康之餘,亦影響外觀,當中有人經歷療程後上肢淋巴水腫,導致手臂腫脹不適,甚至影響活動能力。今集《杏林在線》請來乳癌康復者分享患上淋巴水腫之苦,亦有外科醫生及認可淋巴水腫治療師分享這類淋巴水腫的預防及治療方案。

  • 10月21日-哽塞處理

    任何年紀人士均有機會哽塞,如果大力咳嗽後仍未能將異物吐出,應該如何處理? 服藥丸時覺得喉嚨卡住不適又是否多飲水便可解決? 今集《杏林在線》 請來香港急症科醫學院復甦小組委員會主席,急症科醫生張冠豪,跟我們講解哽塞時應該如何應對。

  • 10月18日-術前預健

    要應付大型或複雜手術,病人的心肺功能要達到一定標準,否則可能會帶來風險。今集《杏林在線》請來麻醉科、內科及老人科醫生,講解預先評估心肺情況的方法,又有物理治療師闡釋如何提升病人的心肺功能。

  • 10月14日-耳鳴是警號?

    不少人都曾有過耳鳴,可能是回音,亦可能是其他人聽不到的聲音。有人認為耳鳴就像一個警號,表示身體某些器官或組織不妥。今集《杏林在線》請來中大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助理教授張慧子,講解耳鳴究竟是如何形成,又可能揭示身體哪些問題。

  • 10月11日-慢病共治

    政府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將近一年,希望市民可以及早預防糖尿病等慢性病。今集《杏林在線》走訪地區康健站及社區診所,訪問了參加計劃的市民、地區康健站項目統籌主任及家庭醫生,探討「慢病共治」計劃的實際成效,以及改善健康管理的方法。

  • 10月7日-腸套疊

    不少人有過肚痛,但如果每十多分鐘便出現間歇性劇痛,除了可能是腸胃炎外,亦有機會是患了「腸套疊」。這疾病無論是成人抑或嬰幼兒都有機會患上。今集《杏林在線》請來香港兒童醫院小兒外科顧問醫生趙式言講解甚麼是腸套疊,又可如何辨識及治療。

  • 10月4日-長者怎分憂

    近年長者受情緒困擾或患抑鬱症個案有上升趨勢。患者甚少主動求助,家人亦難以察覺。今集《杏林在線》分享曾患情緒病長者的心路歷程,又請來精神科醫生講解長者患病的成因、症狀及治療方法,亦有社工及義工談談如何可以令長者走出情緒低谷。

  • 9月30日-大腸癌

    大腸癌是香港第二位最常見癌症。2022年死亡個案有接近2300宗,其中大多數個案跟患者的生活習慣有關。 今集《杏林在線》請來中大醫學院臨床腫瘤學專業應用教授鄭志堅講解大腸癌的成因及最新的治療方法,又闡釋如何從改變生活及飲食習慣預防大腸癌。

  • 9月27日-讓我為你分憂

    兒童隨著步入學齡階段,會面對更多學業及溝通問題,甚至影響心理及情緒。今集《杏林在線》會分享個案,闡述甚麼原因會導致學童出現情緒困擾,又請來心理學家及小學校長講解如何及早介入,以避免子女及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 9月23日-燒傷與燙傷

    燒傷及燙傷是常見的家居意外,若然處理不當,傷口可能會受到細菌感染,甚至出現併發症。今集《杏林在線》請來中大醫學院意外及急救醫學教研部名譽臨床副教授羅國強,跟我們講解一旦遇到燒傷或燙傷應如何救治,又有甚麼方法可以令傷口盡快癒合。

  • 9月20日-劍擊傷患

    近年劍擊運動在香港越來越受歡迎,港隊在巴黎奧運更歷史性奪得兩面金牌,令不少青少年想一嘗「劍手」滋味。今集《杏林在線》有劍擊教練分享打劍心得,又請來運動醫學專家講解劍擊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好處,亦有骨科醫生分析受傷風險及預防方法。

  • 9月16日-遺傳膽固醇高

    膽固醇高是港人常見的長期病患之一,控制不好,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這情況亦可能涉及個人基因遺傳。今集《杏林在線》請來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鄭裕康,跟我們講解遺傳性膽固醇高可以如何辨識,又有甚麼方法可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