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4日
深入記錄,為社會把脈,專題節目「經緯線」每星期發掘社會民生議題背後的人和事,不偏不倚呈現事實真相。
-
4月27日
深入記錄,為社會把脈,專題節目「經緯線」每星期發掘社會民生議題背後的人和事,不偏不倚呈現事實真相。
-
4月20日
深入記錄,為社會把脈,專題節目「經緯線」每星期發掘社會民生議題背後的人和事,不偏不倚呈現事實真相。
-
4月13日-街頭上的舞台
在街頭,不時會看到有人唱歌,亦有人玩花式足球、大環、吹笛等表演,吸引不少途人圍觀;街頭是那些表演者的舞台,不過他們有機會觸犯法例,即使申請了奏玩樂器許可證,仍然有可能被查問及驅趕。不少城市都有制定街頭表演的發牌制度,香港會否仿效?
-
4月6日-一張全家福
人生重要的時刻,不少人都會跟家人拍照留念,一張張的全家福,背後是一個個家庭故事,亦反照不同時代的變遷。現今數碼年代,拍照變得容易,為甚麼有人仍然堅持拍實體照,為家庭留下回憶?推著改裝的木頭相機,到社區幫人拍攝全家福,原因又是甚麼?
-
3月30日
深入記錄,為社會把脈,專題節目「經緯線」每星期發掘社會民生議題背後的人和事,不偏不倚呈現事實真相。
-
3月23日-遺下來的禮物
親人離世,面對遺物,有人捨不得丟棄,繼續保存;有人就選擇斷捨離,藉著棄置,跟親人好好告別。有機構近年推廣「遺物轉化」,協助喪親者利用親人遺下的物品,轉化為其他物件,延續與親人的連繫。究竟,哪種方式才能幫助喪親者療癒傷痛?
-
3月16日-「網」開一面?
網約車平台進駐香港超過十年,最近有新平台加入提供網約私家車服務,再次觸動的士業界神經,曾經計劃「暫停載客」行動。政府研究立法規管網約車平台,應否發牌予私家車加入市場?又應該如何平衡的士車主、司機及市民的利益?
-
3月9日-戰火日記 / 港產F4女車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八十年,倖存者越來越少,文字紀錄也越來越容易流失;科技的進步,如何使平民的戰爭日記,以另一種方式繼續流傳? 由玩小型賽車到駕駛方程式賽車,蕭詠雯以半年時間,成為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第一位完成四級方程式賽事的女車手,...
-
3月2日-玩物不喪志
有人以為小朋友才玩玩具,其實不少成年人也愛玩具,甚至有嗜好收藏心愛玩物;有長者透過玩具,重拾童年回憶,同時訓練腦袋,減緩衰老;新一代小朋友經常機不離手,有家長就堅持每天跟子女玩玩具,增強親子關係,激發小朋友創意思考。...
-
2月23日-追落後的運動場
想預訂政府的運動場打球,很多時都會訂滿;有代表香港出賽的球隊,以團體身份租場練習,往往亦未能成功。政府有規劃興建新的體育場館,不過有些拖延了十多、二十年仍未興建;這個人口密集的城市,運動康體場地如何不足夠?
-
2月16日-「清真」旅遊
港府去年於施政報告提出,要開拓中東及東盟旅客客源,提升相關旅遊配套,有機構亦預測至2028年,全球穆斯林旅客將會達到2.3億人次,是具消費潛力的客群;穆斯林日常生活例如吃喝、做禮拜等,均需依循伊斯蘭教教義,要迎接這一群旅客,...
-
2月9日-「傭」我有夢
香港有大約三十五萬名外傭,不少曾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工作以外,他們也有自己的夢想,有些參加不同距離的越野馬拉松比賽,並曾經獲獎;有些積極參與工會、辦流動圖書館,鼓勵同鄉知悉權利、奮發向上;現實與理想之間,他們如何追夢?
-
2月2日-密/勿食三餐
今時今日,食物不單為飽腹,更多人關注的是吃得健康。大部分人都習慣一日吃三餐,不過近年越來越多人提倡間歇性斷食,甚至一星期禁食數天;不同的飲食模式都各有研究支持,市民應該相信哪一個?
-
1月26日-光影窄路
去年香港有九間戲院結業,電影票房是十三年來最低;面對困境與限制,有新晉導演初試啼聲,有資深行內人堅持創作,為何他們仍然追夢?資源有限,條件不足,一班電影人又怎樣在微光中走出窄路?
-
1月19日-學童不運動
根據調查,香港超過九成學童,達不到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運動時數,而中學生的達標率比小學生更低;有數據亦顯示,香港學生的體質,跟部分其他地區學童相比,排行最尾。究竟,甚麼原因導致年輕人不運動?父母、學校以至社會又可以怎樣鼓勵他們?
-
1月12日-消失中的流動小販
每逢秋冬,一些街頭便會傳來炒栗子、煨蕃薯的氣味,有學者估計,現時流動栗子小販只有大約二十檔;自1972年開始,政府已經不再發出流動小販牌照,亦禁止牌照轉讓或繼承,各類型的流動小販數目正逐年減少。究竟,流動小販一旦消失,香港會失去甚麼?
-
1月5日-廁文化
有研究指,人一生平均花在廁所的時間大約是813天,不過這個解決人生理需要的地方,如果屬於公眾使用,衞生情況不時為人詬病。政府撥款六億,分階段為全港公廁進行翻新及優化工程,情況如何?公廁在功能以外,還可以有甚麼想像?使用者的素質又可以怎樣提升
-
12月15日-年少不上學
有研究隱蔽議題的學者估計,十年前香港至少約有一萬七千至四萬名,12至29歲的青少年曾經有隱蔽行為,過往三年疫情,估計數字已進一步攀升;究竟年輕人為何不上學?空凳背後又有甚麼故事?
-
12月8日-食肆逃生門
被稱為「美食天堂」的香港,受經濟不穩及北上消費熱潮夾擊,近年不少食肆處於「捱打」狀態,一些餐廳割價吸引顧客,有餐廳甚至以「反攻深圳」作為減價口號,到底能否成功?
-
12月1日-「爪」得到的快樂
香港經濟未完全復甦,零售市道欠佳,仍然有不少吉舖,店舖租金從高位回落,造就一些創業門檻較低的夾公仔店逆市擴張,遍布核心區和民生區的地舖及商場;這股夾公仔熱潮背後反映甚麼?又可以持續多久?
-
11月24日-露宿.怒足 / 讓運動員被看見
八位無家者組成球隊,代表香港出賽,與世界各地球隊競技。集訓兩年,遠征南韓首爾,這趟旅程為他們帶來甚麼改變?... 用鏡頭記錄運動員於賽場上的英姿,今年巴黎奧運,港隊唯一隨團攝影師劉嘉承,希望透過運動攝影分享甚麼故事?...
-
11月17日-留住光影
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票房大賣,政府及電影公司把已拆除的場景重新搭建展出,不過不少拍戲時製作的布景、道具、戲服等,因為沒有地方儲存被迫丟棄。有心人希望電影創作者的心血可以長遠保存,有業界人士則建議設立電影博物館,...
-
11月10日-現代遊牧
新冠疫情加速遙距工作發展,繼而推動全球「數碼遊牧」風潮,不少新一代對這種「一邊工作、一邊旅行」的生活模式趨之若鶩,成為一個「數碼牧民」當中有何樂與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