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3日-任我飛? / 無眼.睇
近年香港越來越多人玩滑翔傘,意外、甚至死亡事故時有發生;現時全港只有七位教練,持有民航處許可證可以收費教授滑翔傘,不過網絡上有不少自稱「免費飛翔」活動,卻以其他名目收費,可以怎樣規管?
-
11月26日-告別大坑西
六十年代落成、香港現存唯一一個「私營公共屋邨」大坑西邨,重建在即,明年三月中是最後的搬遷期;屋邨九成半居民已簽妥《退租協議》,不過仍有部分不滿未獲妥善安置,有商戶亦投訴沒有搬遷津貼。在重建的時代巨輪下,如何平衡城市發展與居民及商戶的利益?
-
11月19日-「智」怕畢業
智障成人復康服務需求大,申請住宿服務平均要等逾十年;智障學生於特殊學校畢業後長留家中,需要全天候照顧,照顧者疑因壓力爆煲導致慘劇時有發生。從特殊學校畢業,到獲派成人服務之間的空窗期,有沒有方法可以幫助智障人士家庭順利過渡?長遠可以怎填補缺口
-
11月12日-廣告連「騙」
香港平均每十四分鐘就發生一宗網上騙案,受害者數以萬計;購物、求職、投資、談情,隨時都可能遇上騙徒。近期,假冒企業或名人的專頁充斥社交平台,更刊登廣告作宣傳、尋找目標,為甚麼可以如此猖獗?有甚麼解決方法?
-
11月5日-中午眠一眠?
世界不少地方也有午睡文化,在以拼搏聞名、人人也與時間競賽的香港,午睡似乎是很奢侈、甚至是不現實的行為;究竟小睡有甚麼好處?午間眠一眠,在爭分奪秒的香港是否有可能實現?
-
10月29日-引水之道
上月,世紀暴雨造成多區嚴重水浸,為香港雨水排放系統敲響警號。現時香港的排洪設施,是否有能力應付一般以至極端天氣的降雨?不論在市區或鄉郊,為何有些地方水浸情況持續三、四十年?從天而降的雨水應該怎樣引流?
-
10月22日-無人駕駛
近年外國及內地積極發展俗稱「無人車」的自動駕駛車輛,但在本港一般道路上,暫時未有無人車蹤影。政府兩年前開展一項交通策略研究,計劃推動無人車,預計明年推出先導計劃。在人多車多的香港,無人車發展會遇上甚麼困難?
-
10月15日-流量密碼
全球有近五十億社交媒體用戶,網紅或意見領袖KOL紛紛追尋「流量密碼」,希望帶來高人氣,提升影響力和商業價值。究竟甚麼是「流量密碼」?流量是否致富關鍵?又是否衡量成功的唯一指標?
-
10月8日-虛產風暴
虛擬資產交易平台JPEX,被證監會指無牌經營,警方以涉嫌詐騙拘捕多人,這宗大型投資騙案,反映這類平台的監管有甚麼漏洞?
-
10月1日-體重怎復常?
疫情期間青少年吃得多、運動少,學童肥胖數字創新高。有調查發現,疫情期間兒童超重及肥胖比率,較疫情前上升1.8倍;逾六成半兒童,達不到世衛建議的體能活動量,即平均每天做六十分鐘或以上,中度至劇烈強度體能活動。...
-
9月24日-世紀水災
世紀暴雨襲港,雨量打破有史以來最高紀錄,特區政府更首次發出「極端情況」警示。不論市區或鄉村也飽受洪水蹂躪,有市民家園被毀,有商戶和漁農戶損失慘重;暴雨過後,怎樣收拾殘局?社會的支援又是否來得及時?
-
9月17日-帶父母去旅行
父母年紀大,行動可能又不太敏捷,子女為甚麼仍然願意帶他們去旅行?兩代人,興趣、習慣都不同,旅行時會有甚麼爭拗?可以怎樣解決?帶父母去旅行,最終換回來又是甚麼?
-
9月10日-揚聲器,棄不棄?
街市攤檔、街頭表演、公園裡的「廣場舞」,香港到處都有人使用揚聲器;上月,環保署就修訂《噪音管制條例》提出公眾諮詢,建議禁止商戶使用揚聲器叫賣,有市民讚好,但有商戶指會影響生意,也有人覺得應該擴闊涵蓋範圍,條例應該怎樣修訂?
-
9月3日-被遺忘的電話亭
全港現時有七百多個電話亭,相比九十年代高峰期,已經拆除了一半。隨著手提電話的普及,很多人都沒有使用電話亭,不過原來有人還會常用,有人就會拍照、寫書記錄它們,電訊公司今年亦推出活化電話亭計劃,未來會有甚麼新面貌?
-
8月27日-獨而不孤 / 媽姐獨樂樂
香港人均壽命長,加上近年的移民潮,不少長者要面對獨居生活;霎時間失去另一半,跟子女天各一方,社區、鄰舍可以如何支援,幫助他們減輕孤獨的感覺? 獨居其實可以並不孤獨,年過九十的「媽姐」,分享半世紀打住家工後,如何獨樂樂,樂觀面對人生路。
-
8月20日-種出大廈
綠化地帶是郊野公園和城市發展之間的緩衝區,有人仍在那些地方過著田園式生活;政府近年經常提出改劃綠化地帶作建屋等用途,有環保團體批評,當局低估綠化地帶的生態價值,更擔心逐漸延伸發展至郊野公園。「摘去鮮花,種出大廈」,是否城市發展的必然選項?
-
8月13日-小心樓上
近月發生多宗舊樓塌石屎意外,其中一宗更擊傷男途人頭部;屋宇署定期會向樓齡達三十年或以上的樓宇,發出強制驗樓通知,不過,七千幢收到通知的大廈中,超過五成逾期仍未遵從,原因是甚麼?舊樓要進行驗樓和維修,又會遇到甚麼問題和困難?
-
8月6日-初創之犢
政府近年積極推動初創發展,本地初創公司有近四千間,數字再創新高;雖然越來越多人投身初創,但成功者只佔少數,原因為何?香港需要怎樣的土壤,才能令一眾初創公司茁壯成長?
-
7月30日-少數為何少傾訴? / 戰火下的反思
上月初,深水埗發生印度裔母親懷疑殺死三名年幼女兒慘劇,社會再度關注,少數族裔人士在香港是否獲得足夠和合適的輔導和支援,他們為何遇到困難時沒有求助?求助時會遇到甚麼問題?
-
7月23日-大學考試這條路
中學文憑試剛剛放榜,每年數以萬計應考的學生,最後只有二至三成多人能考進八大院校。這場全港最大型的考試,被評為過於側重背誦,有特殊才能但不擅長背誦的學生,可以怎樣面對這條考試之路? 文憑試又能否挑選到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
7月16日-寄養中轉站
寄養服務僧多粥少,配對並不容易,現時約十名兒童,輪候一個一般寄養家庭。
-
7月9日-復元之路
六月初,荷里活廣場發生的謀殺案,疑兇有精神病紀錄,社會再度關注精神復元人士的支援問題。有復元人士指,覆診時間曾經只得兩、三分鐘,有醫生則指,資源、人手長期不足;政府提出多項加強措施,是否能夠解決問題?
-
7月2日-上班熱
五月中,勞工處推行《預防工作時中暑指引》,制定三級制工作暑熱警告,建議僱員於警告生效時,每工作一小時有特定的休息時間;不過,不少僱主和僱員都說指引過於複雜,難以執行;過去曾有工人懷疑因工中暑而死亡,指引出台,能否保障一眾「打工仔」免於中暑?
-
6月25日-殘疾人士想上班
殘疾人士日常生活需要使用各類醫療復康用品,有人形容單是更換電動輪椅,便等如每數年往一趟歐洲旅行的費用。
-
6月18日-你Chat咗GPT未?
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ChatGPT去年年底推出,兩個月後,全球用戶人數便超過一億人。輸入指令,它可以寫信、草擬文件、計劃旅遊行程,有老師利用它作為教學工具,亦有音樂人用它協助作曲填詞;功能這麼強大,這個人工智能工具會否取代人類?
-
6月11日-單親感情路
相愛容易相守難,據前年的人口普查,香港有超過七萬名單親父母。不少單親爸爸或媽媽都表示有感情的需要,帶著孩子,考慮戀愛,甚至再婚,單親父母會面對甚麼困難?子女的反應和態度,又會怎樣影響他們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