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9日-重生的希望
香港目前有超過3200人等待器官移植,不過每年遺體捐贈者只有大約30人;香港每一百萬人當中,只有3.9名遺體器官捐贈者,是全球遺體器官捐贈率最低的地區之一,不少病人等待期間過世,但亦有人因為器官捐贈而重生。一個決定,怎樣改變其他人的生命?
-
6月22日-再建棲息地
北部都會區發展如箭在弦,北區三萬公頃的土地將面臨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要離開,數以百種的生物也或受影響,包括香港特有的螢火蟲、全球瀕危的黑臉琵鷺、本地只有七隻紀錄的水獺等;政府提出把部分原有濕地改建為保育公園,能否彌補生態價值?...
-
6月15日-成父之路
由將為人父,購買嬰兒牀、日用品、為孩子改名;到小孩出生,餵奶、換尿布、陪玩陪睡;之後兒女成長,供書教學、畢業找工作、成家立室。準爸爸、新手爸爸、年長爸爸的心路歷程是怎樣的?成父之路,又帶給他們甚麼反思和自省?
-
6月8日-低空挑戰
由表演、送外賣、到空中的士,無人機技術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廣泛。為推動低空經濟發展,港府推出「監管沙盒」試點項目,讓企業在安全受控的環境下測試新技術,然而香港地少人多、高樓密集,信號易受干擾,發展低空經濟仍然面對不少挑戰;...
-
6月1日- 鬧市中的防空洞
二次大戰期間,為了防範受到空襲,港英政府興建了不少防空隧道,時至今天,大部分位於鬧市的防空隧道,已經被填封或禁止內進。有意見認為可以把防空洞活化,例如改建為酒窖、咖啡廳、博物館等,究竟活化防空洞是否可行?當中會面對甚麼困難?
-
5月25日 -公仔療癒力
最近不少人為了數款公仔而瘋狂,有人通宵排隊去買限量版、有人一年收藏了數百隻公仔;發售這些公仔的上市公司,市值超過部分本港地產發展商,公仔熱潮的背後反映甚麼?
-
5月18日-兩餸飯經濟
食肆結業消息不斷,龍頭連鎖快餐店也發盈警,不過新冠疫情期間崛起的兩餸飯店卻成行成市,而且進駐核心商業區;一些不是主打小菜的店舖、超市、甚至酒店都以兩餸飯作招徠,兩餸飯是否已經成為飲食主流?熱潮會否持續?
-
5月11日-無聲求職
聽障人士都有夢想,想於工作中實現自己,不過根據數據,聽障人士從事經濟活動的比例,比整體人口為低,而工資亦較一般僱員低;究竟,聽障人士找工作會面對甚麼困難?要融入職場又會遇到甚麼挑戰?
-
5月4日-再見負資產
香港樓價自沙士後升至2021年歷史高位,之後拾級以下,至今回落近三成,隨之而來的負資產宗數,今年第一季就創二十二年新高,升至近四萬一千宗。現時負資產情況到底是風險可控,還是內藏暗湧?未來樓市又會如何發展?
-
4月27日-爸媽看不見
父母是視障人士,健視子女年紀小小便要成為家人的「導航員」,他們會面對甚麼困難?感受如何?要養育健視的子女,視障父母又會承受甚麼壓力?視力所產生的隔閡又可以怎樣打破?
-
4月20日-毛聲吶喊
貓狗被毒死、被捕獸器夾傷、甚至被虐殺的個案時有發生,懷疑殘酷對待動物的舉報,過去十年增加超過一倍,不過每年被定罪的個案只有個位數字;針對虐待動物的法例被指罰則過輕及過時,修例諮詢完成五年仍然未見出台,動物的權益和福利有否被正視及聆聽?
-
4月13日-街頭上的舞台
在街頭,不時會看到有人唱歌,亦有人玩花式足球、大環、吹笛等表演,吸引不少途人圍觀;街頭是那些表演者的舞台,不過他們有機會觸犯法例,即使申請了奏玩樂器許可證,仍然有可能被查問及驅趕。不少城市都有制定街頭表演的發牌制度,香港會否仿效?
-
4月6日-一張全家福
人生重要的時刻,不少人都會跟家人拍照留念,一張張的全家福,背後是一個個家庭故事,亦反照不同時代的變遷。現今數碼年代,拍照變得容易,為甚麼有人仍然堅持拍實體照,為家庭留下回憶?推著改裝的木頭相機,到社區幫人拍攝全家福,原因又是甚麼?
-
3月30日-太空油
太空油,聲稱「一吸,送你上太空」。政府於上月正式立法,將太空油列為毒品,不過立法之後,網上仍然流傳多段,懷疑青少年吸食太空油後的影片,當中有些神情恍惚、腳步輕浮,有些甚至做出危險或不雅行為。一吸之間,究竟是飛向自由,還是墮入深淵?
-
3月23日-遺下來的禮物
親人離世,面對遺物,有人捨不得丟棄,繼續保存;有人就選擇斷捨離,藉著棄置,跟親人好好告別。有機構近年推廣「遺物轉化」,協助喪親者利用親人遺下的物品,轉化為其他物件,延續與親人的連繫。究竟,哪種方式才能幫助喪親者療癒傷痛?
-
3月16日-「網」開一面?
網約車平台進駐香港超過十年,最近有新平台加入提供網約私家車服務,再次觸動的士業界神經,曾經計劃「暫停載客」行動。政府研究立法規管網約車平台,應否發牌予私家車加入市場?又應該如何平衡的士車主、司機及市民的利益?
-
3月9日-戰火日記 / 港產F4女車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八十年,倖存者越來越少,文字紀錄也越來越容易流失;科技的進步,如何使平民的戰爭日記,以另一種方式繼續流傳? 由玩小型賽車到駕駛方程式賽車,蕭詠雯以半年時間,成為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第一位完成四級方程式賽事的女車手,...
-
3月2日-玩物不喪志
有人以為小朋友才玩玩具,其實不少成年人也愛玩具,甚至有嗜好收藏心愛玩物;有長者透過玩具,重拾童年回憶,同時訓練腦袋,減緩衰老;新一代小朋友經常機不離手,有家長就堅持每天跟子女玩玩具,增強親子關係,激發小朋友創意思考。...
-
2月23日-追落後的運動場
想預訂政府的運動場打球,很多時都會訂滿;有代表香港出賽的球隊,以團體身份租場練習,往往亦未能成功。政府有規劃興建新的體育場館,不過有些拖延了十多、二十年仍未興建;這個人口密集的城市,運動康體場地如何不足夠?
-
2月16日-「清真」旅遊
港府去年於施政報告提出,要開拓中東及東盟旅客客源,提升相關旅遊配套,有機構亦預測至2028年,全球穆斯林旅客將會達到2.3億人次,是具消費潛力的客群;穆斯林日常生活例如吃喝、做禮拜等,均需依循伊斯蘭教教義,要迎接這一群旅客,...
-
2月9日-「傭」我有夢
香港有大約三十五萬名外傭,不少曾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工作以外,他們也有自己的夢想,有些參加不同距離的越野馬拉松比賽,並曾經獲獎;有些積極參與工會、辦流動圖書館,鼓勵同鄉知悉權利、奮發向上;現實與理想之間,他們如何追夢?
-
2月2日-密/勿食三餐
今時今日,食物不單為飽腹,更多人關注的是吃得健康。大部分人都習慣一日吃三餐,不過近年越來越多人提倡間歇性斷食,甚至一星期禁食數天;不同的飲食模式都各有研究支持,市民應該相信哪一個?
-
1月26日-光影窄路
去年香港有九間戲院結業,電影票房是十三年來最低;面對困境與限制,有新晉導演初試啼聲,有資深行內人堅持創作,為何他們仍然追夢?資源有限,條件不足,一班電影人又怎樣在微光中走出窄路?
-
1月19日-學童不運動
根據調查,香港超過九成學童,達不到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運動時數,而中學生的達標率比小學生更低;有數據亦顯示,香港學生的體質,跟部分其他地區學童相比,排行最尾。究竟,甚麼原因導致年輕人不運動?父母、學校以至社會又可以怎樣鼓勵他們?
-
1月12日-消失中的流動小販
每逢秋冬,一些街頭便會傳來炒栗子、煨蕃薯的氣味,有學者估計,現時流動栗子小販只有大約二十檔;自1972年開始,政府已經不再發出流動小販牌照,亦禁止牌照轉讓或繼承,各類型的流動小販數目正逐年減少。究竟,流動小販一旦消失,香港會失去甚麼?
-
1月5日-廁文化
有研究指,人一生平均花在廁所的時間大約是813天,不過這個解決人生理需要的地方,如果屬於公眾使用,衞生情況不時為人詬病。政府撥款六億,分階段為全港公廁進行翻新及優化工程,情況如何?公廁在功能以外,還可以有甚麼想像?使用者的素質又可以怎樣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