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緯線
深入記錄,為社會把脈,專題節目「經緯線」每星期發掘社會民生議題背後的人和事,不偏不倚呈現事實真相。 更多
下架日期
2023年09月23日
聲道
粵語
片長
24 分鐘
集數
30
節目級別
I
  • 3月26日-旅客回來了

    上月初,香港與內地全面通關,在旅遊景點和購物區,一團又一團的旅客重現。政府指旅遊業正慢慢復甦,但業界則指多方面仍未復常,包括人手短缺、旅遊巴要維修等問題,有旅館亦不敢只做旅客生意。旅客陸續回來,業界準備好了嗎?

  • 3月19日-再現水貨客

    上月初,香港與內地全面通關,過去一直是水貨客集散地的上水港鐵站,「走水貨」活動捲土重來,情況有多嚴重?上水石湖墟一帶的「水貨街」,不少封關期間結業的藥房丶藥妝店陸續重開,拖喼人潮再現,上水居民有甚麼感受?對當區的小店又帶來甚麼影響?

  • 3月12日-請個「槍手」不太難

    這一間保證「有信心奪A」,那一間又列明「包無限次修改文章」;網上有不少「槍手」帳戶收費替大專生、甚至中小學生代做功課,究竟「請槍」有多普遍?請人代做的功課,老師會否發現?「請槍」及「槍手」又會面對甚麼法律風險?

  • 3月5日-司機貴庚?

    業界指,小巴、的士司機工時長、薪水低,甚少新人入行,一批年長職業司機在路上穿梭載客,他們的心境是怎樣?根據規定,七十歲或以上的司機,最長三年便要續牌一次,並且需要醫生簽發「體格檢驗證明書」,有司機指申領證明書並不困難,情況又是怎樣?

  • 2月26日-簡約不簡約? / 野人校長

    政府提出興建簡約公屋,希望填補短期公屋供應不足,以及改善劏房居民生活環境,不過計劃一出,備受爭議。... 位於屯門新墟山上的「鄉師自然學校」,推崇自然教育、以人為本、自主學習,學校沒有校規,學生不用穿校服,校長創校的理念是甚麼?

  • 2月19日-沙士二十年 --「吸」取教訓

    二十年前,非典型肺炎「沙士」在香港爆發,當年的感染者有甚麼影響和體會?疫症過後,三個委員會作出檢討,並提出多項建議,建議落實了多少?過去三年,另一個傳染力更強的呼吸系統疾病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當年「沙士」一役,香港有沒有汲取教訓,...

  • 2月12日-復課不卡關 / 尋安息之地

    疫情持續三年,跨境學童一直未能回到香港校園上課;隨著香港與內地全面通關,今個月他們終於可以分階段回港復課。學生、家長、學校都是喜中帶憂,復課之後,跨境生的學習和社交,怎樣可以不再「卡關」? 政府為流產胎提供的埋置和火化設施,...

  • 2月5日-通關.通商 / 少年鼓神長大了

    香港與內地免檢疫通關,來往兩地口岸的人潮再現,不少要北上工作的港人,包括在內地設廠的港商,以及從事建築設計的人士都說,通關對工作非常重要;不過有廠商表示,已經改用科技,遙控管理內地業務。疫後新常態,通關對通商有甚麼影響?

  • 1月29日-窺拍私密

    規管偷拍、發放私密照片的條例,實施超過一年,不過,有關罪行的數字不跌反升,而網絡上的偷拍群組則仍然活躍。有偷拍者說,很難戒掉偷拍行為,有受害人就說,即使過了十年,仍然存在很大陰影。怎樣才能杜絕偷拍行為?網絡世界又會否成為「罪案溫床」?

  • 1月22日-家常飯.不平常

    深入記錄,為社會把脈,專題節目「經緯線」每星期發掘社會民生議題背後的人和事,不偏不倚呈現事實真相。

  • 1月15日-低通脹之謎

    俄烏戰爭,激發能源價格上漲,新冠疫情亦打亂全球供應鏈,引致環球通脹高企;不過過去一年,香港消費物價指數,大部分時間維持百分之二以下,屬於比較溫和,香港市民卻覺得百物騰貴,很多物品都漲價,官方公布的通脹數字跟市民實際感受,為何有如此大的落差?

  • 1月8日-漂泊路上

    隧道、公園、公廁,處處都有無家者的身影。審計署發表報告,去年社會福利署登記露宿者人數是十年前的2.6倍。三成五無領取綜緩的無家者,都是從內地回流的港人,不少是因為疫情失業。初次露宿的他們在甚麼地方留宿?脫離露宿對無家者來說有多困難呢?

  • 12月18日-城市單車記

    過去五年,香港增加了長二十七公里的單車徑,不過有調查指香港單車使用率偏低,政府也不鼓勵市民在市區繁忙路上,以單車作為交通工具,但有人堅持騎單車上班,有人則會騎公路單車進行環港遊,香港這個城市是否適合市民單車代步呢?

  • 12月11日-在城市種樹

    香港每年有至少二百宗塌樹意外,造成十多至二十多宗傷亡,原因是管理出現問題?錯誤選擇樹木品種?還是護養不善?城市裡超過一百六十萬棵樹木,會否成為一個又一個無聲的計時炸彈?

  • 12月4日-罰則太輕?

    工業意外平均每年奪去超過二十條人命;非法回收場罰款後仍繼續經營;店舖長期阻街,滋擾居民。這些持續多年的問題未能妥善解決,是因為罰則太輕,阻嚇力不足?怎樣才能根治問題?

  • 11月27日-人生不停奏

    古典音樂一直不是主流,但有年輕人十分醉心古典樂曲,甚至以演奏古典音樂為職業,有人更嘗試作曲、指揮,作多方面發展。踏上這條音樂路,他們怎樣經歷高山低谷,開創屬於自己的舞台?

  • 11月20日-青春遇上癌症時

    根據醫管局的資料,香港二十至四十四歲的癌症患者每年有二千多個,不少癌病都有年輕化趨勢。人生黃金時期遇上癌症,心路歷程有多少人明白?他們經歷一個怎樣不一樣的人生?

  • 11月13日-戰爭留痕

    每年十一月的第二個周日,是追悼戰爭死難者的「和平紀念日」。二次世界大戰香港戰役的幸存者、研究香港軍事遺蹟的研究生,如何從炮火遺留下來嘅痕跡,以及塵封的相片中,述說戰爭的可怕、和平的可貴?

  • 11月6日-休憩.休棄

    根據規劃準則, 香港人平均可以分配到兩平方米的休憩用地,大約是一張長椅的大小;香港的休憩用地可以有多細小、有多偏僻、有多隱蔽?

  • 10月30日-黑夜燈光燦爛

    深入記錄,為社會把脈,專題節目「經緯線」每星期發掘社會民生議題背後的人和事,不偏不倚呈現事實真相。

  • 10月23日-守浪者

    每天,有一些義工會出動,拯救受傷的流浪動物,帶牠們看醫生,照顧牠們,安排領養;又有一些義工,會接收不幸過世的流浪動物遺體,為牠們火化,希望牠們可以有尊嚴地走最後一程。一群「守浪者」背後動力是甚麼?

  • 10月16日-家家有餘

    香港每天棄置超過一萬噸固體廢物於堆填區,三成是廚餘,當中家居廚餘佔七成六。政府計劃至今年要減少四成廚餘,不過結果只減少不足一成,原因是甚麼?要推動香港人回收家居廚餘,又有多困難?

  • 10月9日-路上如何零意外?

    去年,香港發生一萬七千多宗交通意外,是過去十年最高。要提升道路安全,有學者認為,政府以路口列出交通黑點之外,可以引入新方法找出潛在危險路段;也有組織建議,部分內街實施限制車速30公里,減少意外及傷亡,是否可行?

  • 10月2日-區議會這一年 / 海濱中的藝術

    區議會去年爆發民主派辭職潮,加上一批議員被取消資格,現時七成議席懸空。這一年來,區議會怎樣運作?未來的區議會又會是怎樣 建築師黃鋈暉與團隊設計的「維多利亞港」字型藝術裝置,吸引不少人打卡;他如何把藝術、市民、海濱融為一體,讓人享受公共空間?

  • 8月7日-當學習遇上疫情

    過去兩年多,新冠疫情影響下,學生面對網課、停課、提早放暑假,除了學習進度,身心發展也大受影響;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他們的影響更大,減少了治療和訓練,家長可以怎樣幫助他們?

  • 8月14日-幼稚園寒冬

    香港出生率持續下降,去年更創新低,加上疫情和移民潮,不少幼稚園都面對收生不足的情況,過去一個學年,共有十七間幼稚園停辦;有資深教育界人士形容,香港幼稚園正踏入「寒冬期」,未來的情況會否更惡劣?

  • 9月4日-網絡世界怎規管?/ 留住‧留不住

    香港至今未有一條針對網絡罪行的條例,法律改革委員會七月中發表諮詢文件,準備訂立新的有關條例;打擊罪案和保障網民權利之間,應該怎樣平衡?

  • 9月11日-博物於民

    過去一年,兩所大型博物館相繼開幕,香港瀰漫著一股「博物館熱潮」。除了公營博物館,香港私人營辦的博物館也為數不少。有人形容,「香港或者是全世界建立私營博物館最困難的地方」,為何仍然有人決定開辦?要取得政府和其他組織支持,又有甚麼困難?

  • 12月25日- (Closed - Ep. preempted)

    深入記錄,為社會把脈,專題節目「經緯線」每星期發掘社會民生議題背後的人和事,不偏不倚呈現事實真相。

  • 1月1日

    深入記錄,為社會把脈,專題節目「經緯線」每星期發掘社會民生議題背後的人和事,不偏不倚呈現事實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