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6輪椅羽毛球
陳浩源因為一次交通意外而截去左腳,令本來六呎高大的男生霎時倒下。天意弄人,但陳頹然後振作不認命,花了十年時間從輪椅、扶行架、柺仗,到現在只用義肢便能行走。
-
E7跳水
跳起、轉身、翻騰、入水。跳水是深受觀眾喜愛的運動之一,然而因為場地限制等種種因素,跳水在香港一直未算大行其道,港隊成員亦不過聊聊十人。陳臨是港隊中的大師姐,自6歲起便學習跳水。同時身兼運動員和學生的她,一直要在兩者間平衡取捨。
-
E8霹靂舞
NA
-
E9攀石
想有蜘蛛俠的身手,毋須基因突變。只要刻苦訓練,攀石運動員亦可以像蜘蛛俠一樣飛簷走壁。歐智鋒是香港的攀石運動員,自中學參加學校訓練後,便一帆風順,加入港隊,得到獎項,令他一度對運動員的身份不以為然。
-
E10籃球
籃球可算是最易接觸的運動,幾乎每個公園、屋苑都設有籃球場,而且參與的人不少,可算是香港受歡迎最普及的體育項目。街場上打波的人,往往以男生身影較多,然而巾幗不讓鬚眉,香港女子籃球運動員同樣有型厲害。
-
E11韻律泳
香港人口中有百分之八屬於少數族裔,這8%之中,又有不少人富有運動天份,甚至成為香港隊代表。其中一位,就是香港韻律泳代表,印裔Nandini Dulani。Nandini出生於香港,母親因為看過奧運的韻律泳,深受吸引,於是為女兒報名。
-
E12花式滾軸溜冰
蔡穎怡被稱為香港第一,以及唯一的花式滾軸溜冰運動員。孤獨的她連教練也沒有,每天早上獨個兒到維園練習,自己為自己打氣,甚至不惜自費出外比賽,自費買器材,自己縫紉比賽服,都只為了在項目上進步。
-
E13沙灘排球
兩個人,一條心,在沙灘排球這項目上尤其重要,因為沙排比賽就是二人一隊,比賽中途沒法更換隊友,教練也不能暫停指導,於是沙排拍檔的默契、信任便變得極為關鍵。
-
E14足球
播磨浩謙(Tiger)是中日混血兒,從小愛看《足球小將》的他,最喜歡就是小志強,還學著練習猛虎射球。最後這小虎亦真的成了足球小將,以踢足球維生。
-
E15藝術體操
藝術體操是一個複雜的項目,講究柔軟度、技巧以及美感;結合體操、舞蹈、節奏;運動員要練習的也不只單項,而是要學齊球、圈、棒、帶幾個項目。
-
E16拳擊
上得擂台,唔可以怯。怯,你就輸一世。除了唔可以怯,打拳,仲唔可以硬食。香港西洋拳拳手蔡凌楓,是曹星如師弟。他形容西洋拳並非好打得或好捱得就可以取勝,反而因為每一拳都有機會受傷,當中近乎反應的細緻技術和策略,才是拳手訓練和致勝關鍵。
-
E17短道速滑
香港的冬天不太冷,更加不會下雪,但這並不代表香港沒有冰雪項目的運動員。今天冬季奧運會上,便有朱定文(Sidney)代表香港出戰短道速滑。短道速滑,即是冰面上的賽跑,快而刺激。
-
E18馬術
馬術是唯一一項人與動物合作的運動項目,在香港有一定的普及度。很多馬術運動員從小開始學習,今集介紹的馬術運動員賴楨敏(Jacqueline)從小時候開始已經在鯉魚門公眾騎術學校學習馬術,至今已經成為國際級馬術運動員。
-
E19撐竿跳
撐竿跳運動員張培賢多年來一直打破自己創造的香港紀錄,是香港撐竿跳運動史上第一人。雖然如此,他的成績仍未足夠可以踏上如奧運會這樣的國際舞台,亦未夠資格成為政府資助的精英運動員。
-
E20跳遠
陳銘泰,是香港跳遠運動史上第一位亦都是唯一位跳出超過8米的運動員,亦是香港跳遠紀錄保持者。2016年更遠赴巴西里約熱內盧代表香港參加奧運會,創造香港跳遠運動史上新的一頁。
-
E21美式桌球
Robbie Capito,卡比多羅比,是在香港土生土長的菲律賓人。美式桌球在菲律賓是國民運動,所以Robbie的爸爸在他小時候便讓他接觸美式桌球,並發現到他的天份,於是父子倆常常一起去桌球室練習,一起研究技巧,一起收看世界大賽。
-
E22劍擊
劍擊項目香港隊人才輩出,像今年17歲的陳諾思,年紀輕輕已經嶄露鋒芒。身兼學生及運動員身份的她,目前在本地17歲以下組別排名首位,14歲時已在國際劍擊賽事為香港摘下金牌。在每星期15小時集訓時間下,她仍能兼顧學業。
-
E23足毽
提起足毽,很多人想到伯伯嬸嬸在公園圍圈踢毽的畫面。其實足毽有正式國際比賽,而且動作中有不少一字馬、倒掛、攔防的動作,極為刺激。
-
E24長跑 - 姚潔貞
姚潔貞以2小時31分24秒馬拉松紀錄,成為目前香港跑得最快的女運動員。在這段人生長跑過程中,她從自卑中發掘到個人長處,她由半職護士決心成為全職運動員。有人説,跑步是件孤獨的事情,對姚潔貞來說卻不然。
-
E25花式跳繩
幾年前香港花式跳繩隊憑「摩打腳」刷新世界紀錄的短片在網上瘋傳,令花式跳繩一夜間被香港人看見。事實上香港在花式跳繩項目成績斐然,除了速度上打破世界紀錄,在接力賽、花式項目上一樣出過好幾位世界冠軍,其中一位是周永樂。
-
E26空手道
NA
-
E27棍網球
NA
-
E28游泳
NA
-
E29競步
NA
-
E30手球
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