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9日-綠色展覽
展覽及大型零售活動後,往往產生不少垃圾。有公司研發出可以為展覽、零售及活動等場景,搭建不同裝置的紙板,物料屬可回收及生物降解,期望推動走塑、走木。公司又會以回收塑膠製做布狀物料,用作打印展覽或活動資訊,希望達致循環經濟。...
-
6月5日-環保社創體驗
有銀行及青年組織早前合辦一個社創計劃,圍繞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等主題,鼓勵青年運用創意出謀獻策。有參與的初中生研發出一種聲稱可於泥土和水中分解的塑料用作食物包裝,期望將來可以與食物製造商合作推出市面,解決一次性塑膠包裝帶來的污染。
-
5月22日-綠色商廈
中環一幢全玻璃幕牆的甲級商廈,會收集氣象數據讓租戶評估應否開窗關冷氣,又配置太陽能幕牆降溫裝置,並為租戶收集環境、社會及管制(ESG)相關數據。
-
5月8日-可持續航空燃油
港府在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指出,今年內將會公布本港機場的SAF,即可持續航空燃油用量目標。有航空公司去年共用了6800噸的SAF,減少約2萬噸的碳排放。有SAF生產商表示,去年SAF產量約18萬噸,佔全球份額約20%,...
-
4月24日-組裝合成
發展局自2017年起推廣MiC組裝合成建築法,有在火炭的小學新校舍,透過MiC技術建成,校長表示技術除了為校園帶來更多環保元素,也令日常教學變得更靈活。負責項目的MiC技術建築商表示,MiC技術除了能加快工程速度40%至50%,...
-
4月10日-再生農作物
廚餘富含營養價值,若果獲妥善分類,便能更有效率地成為再生資源。有飲食集團3年前開始回收餐前廚餘,從旗下餅房中央廚房收集芒果皮、雞蛋殼等,獨立分類包裝好,送到本地農場化作天然酵素施肥,集團旗下餐廳會再採購農場出產的蔬菜,推出再生農作物餐單。
-
3月27日-海上清潔
海上不時漂浮著不同類型的垃圾,有大學團隊研發出海上垃圾收集船,除配備機械抓手及輸送帶,更可以製作漩渦,吸走較難完全清除的細微垃圾,相比人手收集的效率高出20%至30%。資助項目研發的機構期望,將來可以將垃圾收集船應用至本港更多海域,...
-
3月13日-AI野外監測
香港自然資源豐富,有初創研發出人工智能(AI)監測系統,既可偵測雀鳥,亦可監測山火,希望透過AI加快保護環境力度。
-
2月27日-舊衣造紙
不少市民或會透過捐贈方式處理舊衣物,但一些已破損或太殘舊的衣物難以被處理,最終只能送到堆填區造成浪費。有本地回收場添置將棉麻物料再造成紙漿的生產線,最終可轉化成日常使用的A4紙。除了在社區收集,回收場亦與酒店和商場等機構合作。...
-
2月13日-香皂花的愛
情人節不少人都會收花、送花,但鮮花保鮮期短,凋謝後只能扔棄造成浪費。有本地課程機構開辦香皂花工作坊,教人以香皂花及再造紙親手製作花束,取代鮮花表達愛意,並宣揚環保理念。有花店估計,現時香皂花銷售已較7、8年前增長1倍,期望客人在表達心意時,
-
1月16日-環保不織布
隨著膠袋徵費實施多年來,不少本港市民外出時已習慣自備購物袋。但以不織布製作的環保袋一旦被棄置,同樣會增加堆填區的負荷。有初創公司與內地大學實驗室合作,以聚乙烯醇物料重新做配方,配合熱封技術,製作成可以完全溶解於熱水或於堆填區完全分解的不織布
-
1月2日-紙棉皮革
真皮的碳足跡可由畜牧業帶來的龐大碳排放計起,製皮的過程亦往往帶來各式污染。有公司以紙和棉布製作仿皮革,指其生物降解率達90%,期望可以傳承皮革工藝,並為環保作多方面貢獻。有應用此物料的餐廳表示,物料耐用可以減少更換餐牌的需要,...
-
12月19日-減碳聖誕
NA
-
12月5日-生物炭水泥
水泥的生產過程會釋放大量溫室氣體。有氣候技術初創公司收集廢木、咖啡渣等製作生物炭,再混入水泥作建築物料,既可減少水泥用量 ,亦有碳封存效果。有工程公司已開始在公營項目試用相關物料,期望將來擴展應用到私營項目。有學者更研發以生物炭製成石墨烯,
-
11月21日-應對氣候變化
近年極端天氣頻繁,對社會經濟造成重大影響。有保險公司為企業客戶進行數據分析,提供風險評估以應對挑戰。有ESG教育機構致力向企業決策者,推廣應對氣候變化、環保及綠色金融等知識。有大學教授認為,不少企業對氣候風險認知仍然不足,...
-
11月7日-電器復修
每個家庭都有不少家電,但家電出現故障就選擇棄置,只會令堆填區增加負荷。有環保團體協助市民復修舊電器,市民只需支付相關零件費用,而師傅手工費就採取自由定價形式支付。機構近三年來已維修合共約3000件小型家電,成功復修率約八成半,冀紓緩堆填區的
-
10月24日-辦公室設備轉贈
辦公室的搬遷、翻新往往做成大量垃圾,有地產公司與環保初創合作,透過分發辦公室家電、設備予有需要的員工,或轉贈有需要的團體,冀紓緩堆填區的壓力。相關環保初創公司3年內已經透過環保方式,處理超過12萬件設備,減少逾720萬公斤碳排放。
-
10月10日-玩具租借
讓嬰幼兒接觸具教育意義的玩具,可讓他們從探索中學習,促進身心發展。不過,當愈買愈多,加上小朋友日漸長大,家中積存的玩具一旦被丟棄,便會造成浪費。有公司參考外國做法,為零至4歲兒童提供玩具盒租借服務,並針對各成長階段所需設計玩具盒,...
-
9月26日-月餅回收
中秋節完結,有機構去年推算2022年全港市民一年吃剩320萬個月餅。有食物回收機構預料今年可以回收約6萬個月餅,亦有機構至今推動了超過450間企業簽署「中秋惜食約章」,承諾節約送禮。不同機構及企業期望透過月餅回收活動,...
-
9月12日-中秋果網回收
中秋佳節將至,享用生果賞月後,包裝所用的生果網往往會被棄置。有發泡膠回收工場繼去年回收100萬個生果網後,今年中秋節前再發起回收,期望10月底前達標再次回收100萬個生果網;有藝術家則利用生果網進行藝術創作,為生果網賦予第二生命,...
-
8月29日-城市綠洲
鰂魚涌有商廈的公共空間種植逾260種植物,其中約20%屬香港原生品種。有份參與設計的生態學者相信,有助為城市生物多樣性注入新動力。項目發展商則指出,部分樹種耗時7年培苗,期望透過保育工作,緩解生物多樣性的減少,改善地區微氣候。
-
8月15日-分解油煙
餐廳排放的油煙或會影響眼睛、呼吸及心血管系統等,油漬亦可能會影響環境衞生。有公司設計一套智能分解油煙系統,利用臭氧及紫外光等,將油或氣味粒子轉化為水蒸氣,以較省電、省水及低成本的方式改善空氣質素。此外,系統內設有感應器收集空氣數據,方便進行
-
8月1日-綠色初創
愈來愈多初創專注發展綠色科技,以應對氣候變化及污染等問題。有初創以人工青口監測海洋重金屬及放射性物質含量,認為收集到的數據參考性及可比較性,均較市場已有技術高。此外,有初創研發出可隔熱的建築物料,以及可自清潔的太陽能板納米塗層。...
-
7月18日-玻璃發電
本港約三分之二碳排放來自發電,要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或需進一步發展可再生能源。市場上有透明玻璃太陽能板,可吸收陽光發電,並標榜具有隔熱、自潔及淨化空氣等功能,現時設備已應用於西貢戶外康樂中心的涼亭,以至中環1個商廈項目的天台發電機房等。
-
7月4日-食物盲盒
若食肆在營業時間結束前未能售完已準備好的食物,過往只能丟棄或贈予員工,但其實亦有較具經濟效益的選擇。餐廳可以考慮經一家惜食平台初創,將已準備好的食物以「福袋」方式銷售,每日限量供應。有參與食肆表示,做法有助減少食物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