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6日-微藻減碳
本港正致力於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有本地初創研發微藻反應器,目的是消除室內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亦有出售以廢塑膠及木材製成,適合室內種植用的泥土代替品。目前,公司客戶以政府部門及企業例如發展商為主,負責人期望產品未來可應用於碳交易
-
3月2日-外賣走塑
疫情期間外賣需求熾熱,即棄塑膠餐具垃圾大增,即使疫後復常,市場對外賣仍有一定需求。有環保組織跟外賣平台合作,推出可重用餐盒回收先導計劃,推廣環保外賣概念,鼓勵市民從源頭減廢「絕膠」,為期11個月的計劃,自去年10月起實施,至今成效如何?..
-
2月16日-蟲蟲廚餘特工
每日棄置在堆填區的廢物中,有30%屬於廚餘。有機構開展收集廚餘飼養黑水虻幼蟲的計劃,收集成蟲破蛹而出後的蛹殼加入蟲糞,可用作農田肥料,幼蟲曬乾後再加入廚餘等,更可製成魚糧,有正在試用相關魚糧的魚塘指會繼續合作,為本地漁農及環保發展盡一分力。
-
2月2日-歷久「裳」新
2011至2020年的10年間,堆填區被棄置的紡織品,有7年都超過10萬公噸。為延長衣物的壽命,避免經多次洗滌後變得殘舊,有歐洲品牌洗衣機,研發技術減少衣物在清洗時與滾筒的碰撞,從而保護衣物,新型號的設計更能減少30%的洗衣液消耗。
-
1月19日-福「綠」利是
NA
-
1月5日-惜食‧識食
本港每日棄置於堆填區的廚餘多達3400公噸,是各類廢物中佔比最大。為減少食物浪費,有社企向供應商收購快將或剛過了最佳食用日期的產品,再以低於市價四至五折出售。此外,有初創企業發明智慧食品標籤,認為有助更好監察食物有否變壞。
-
12月22日-歡度綠色聖誕
聖誕是普天同慶的日子,當歡度佳節之時,亦應愛護環境、減少浪費,以免讓一時之快,破壞地球長遠的健康。有組織半年前已開始收集膠樽,打碎後製成三維打印物料,在灣仔星街製作聖誕發光裝置。此外,有商場收集膠樽砌成聖誕樹,以保育主題為聖誕活動增添教育意
-
12月8日-中小企ESG機遇
社會近年愈來愈重視可持續發展概念,大型企業在挑選合作夥伴的時候,對ESG(環境、社會及管治)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要求亦隨之而增加,中小企要躋身成供應鏈一環,除靠自身業務質素,亦可透過共同實踐ESG提升競爭力。有銀行跟環保組織合作舉辦嘉許計劃,鼓
-
11月24日-可持續辦公室設計
NA
-
11月10日-廢木逢春
本港現時每日平均棄置約200公噸園林廢物,有工場收集廢木製作木家具;有工作室以廢木進行藝術創作製成家具或家品;有園林廢物回收中心會處理廢木,包括製造家具或種植用覆蓋物。為減輕堆填區負荷,市民亦可從源頭減廢,例如減少種植一次性花卉。
-
10月27日-廢網升級再造
本港有義工隊每月出海最多逾10次,收拾被漁民棄置在大海的破爛漁網,拯救海洋生物。
-
10月13日-塑膠再生磚
塑膠污染對環境影響深遠,市面上大部分廢塑膠往往被運到堆填區處理,有初創公司研發以塑膠廢料製造環保磚,每100平方米的環保磚,可消耗2000公斤塑膠廢料,公司被本地1家發展商選中,在旗下物業以塑膠製的環保磚鋪路。
-
9月29日-氣候變化履歷
氣候變化近年成為全球焦點,世界衛生組織更表示,是人類21世紀面臨最大健康風險。有保險公司為旗下員工提供氣候變化相關培訓課程,甚至免費開放予全港所有全日制大學本科生修讀,完成後可獲發證書,對他們日後投身職場會帶來甚麼益處?
-
9月15日-拾荒藝術
藝術創作選材豐儉由人。有擅長以蔬果網創作的環保藝術工作者,獲邀在商廈展出以蔬果網製作的4米長花海。此外,有藝術教育工作者,以廢棄物料及夕陽手藝創作藝術品。她們期望透過作品,喚醒觀眾的環保意識。
-
9月1日-綠色中秋
每年中秋都是親朋好友團圓相聚的好日子,但節日過後,往往產生大量固體廢物,增加堆填區負荷。隨著社會環保意識提高,愈來愈多公司推出帶有環保理念月餅,包裝簡化之餘,亦用上可回收物料製作,期望從源頭減廢。
-
8月18日-都市太陽能
太陽能是其中一種可持續的清潔能源,渠務署近年積極在轄下設施,加裝不同類型的太陽能發電裝置為設施供電。此外,有大學正研發以3D打印方式製造有機太陽能板,顏色可控亦可屈曲,可應用於大廈外牆、地磚、玻璃窗,甚至窗簾上,估計最快1至2年可推出市場。
-
8月4日-醜食有罪?
不少新鮮食物未上架已被棄置,原因只是外型「醜陋」!有組織幾乎每日都會到街市收集這些「醜食」,再分發予基層市民。此外,有公司收集「醜食」用來製作寵物鮮食包出售,相關負責人均期望商人及消費者反思為何要歧視醜食?
-
7月21日-二手也時髦
據環保署數據顯示,港人每日平均棄置242公噸紡織物,現時市場上專注回收及售賣二手衣物的店舖不算多,但各有一套吸引市民送上二手衣物的法門,並期望港人給予簇新、款式多樣,並已清潔消毒的二手衣物一個重生的機會。
-
7月7日-環保口罩
疫情持續逾2年,據環境局估算,港人於疫情期間每日耗用400萬至600萬個即棄口罩。有公司研發出以植物纖維作主要原料的可降解口罩,標榜已通過美國ASTM第3級測試。
-
6月23日-「樽」極回收
全球愈來愈注重環保,企業營銷策略亦不例外,最近有汽水廠將旗下樽裝汽水「變裝」,玻璃樽的原材料及設計均以環保掛帥,並重啟「按樽」制度,讓消費者退回玻璃樽時可收回按金。有回收玻璃樽組織指,近年成功被回收的玻璃樽數量有上升趨勢...
-
6月9日-追思遺愛環保棺
傳統棺木出售後不久即被火化,有大學以物盡其用為原則,研究出可於未來拆開重新組裝成棺木的木製家具,務求盡量善用相關木材。
-
5月26日-從農場到餐桌
餐廳經常要採購食材,食材的運輸、儲存都涉及碳排放,一旦用剩更會造成浪費。有餐廳在場內撥出地方引入水耕種植,「從農場到餐桌」的距離縮短至零,蔬菜及香草即摘即用,材料新鮮同時減少廚餘,更會透過導賞讓食客增加對食材的了解。
-
5月12日-農‧藝
廚餘收集後,經處理可成為衣物染料,殘渣亦可用於農地施肥,咖啡渣及廢木屑混合後則可以種菇。本地不少農夫正積極實踐有機及可持續發展農業,為本港食物供應及環境保護盡一分力。有本地酒店正舉辦展覽及體驗活動,透過相片、影像及聲音呈現本地農夫的故事。
-
4月28日-廢物有價
廢物回收一向依賴市民自發、自願進行。有回收商引入智能回收機,透過代幣獎賞吸引市民回收膠樽、鋁罐等廢料,代幣可用以兌換禮品甚至金錢。
-
4月14日-環保電動疫苗車
疫情期間,有企業將電動車改裝成疫苗流動注射站,方便市民之餘,用清潔能源驅動車輛,亦可達到減排目的。
-
3月31日-物流用環保膠袋
環保觸覺的調查顯示,香港於2020年用了約7.8億件網購包裝,製造大量浪費。有初創公司研發出可溶在水中的膠袋,減少物流過程中產生、難以分解的廢物。
-
3月17日-食物「神秘盒子」
香港的都市固體廢物中,約30%是來自廚餘,有初創平台就推出應用程式,撮合餐廳、無包裝裸賣店及顧客,一起推出食物版「神秘盒子」,令廚餘「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