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1蒸籠與點心
在流行用QRCode落單的今天,位於深水埗的茶樓「中央飯店」仍然有點心車,還售賣大包、燒腩卷、鵪鶉蛋燒賣這些懷舊點心
-
E2蘿蔔與炸油糍
以前香港街邊常見的小食炸油糍,如今已經近乎消失,想食炸油糍的市民,只可以在冬天的周末入到去流浮山,找雲姐炸一個。
-
E3臭豆腐師傅與臭豆腐
香港唯一女臭豆腐師傅瓊姐至今未有後人接手她的手藝,原因之一是工作太忙碌,她要傍晚入豆腐廠做臭豆腐,凌晨才放工,翌天起床又要到港九新界送貨。位於大圍的小食店「大圍小食」,及位於葵涌的「8鍋臭臭鍋」都跟瓊姐取貨。
-
E4醃菜與咸菜煮魚
現在到處都見到酸菜魚,香港的客家菜館「新漢記」有一道材料十分相近的咸菜煮魚,而且味道更鮮甜。沙頭角出身的漢哥堅持用最新鮮的食材,每天親自到街市買魚、向本地「漬人」購入咸酸菜。
-
E5刀功與江南酥腿
「翠亨邨」的莫明師傅利用懷舊粵菜中常見的食材豬網油自創菜式「江南酥腿」,油而不膩,酥脆香口,口感豐富。
-
E6田雞與順德菜
有句說話叫「食在廣州,廚出鳳城」,順德出身的景叔是香港數一數二的順德廚師,曾紅到去日本,他主理的「鳳城酒家」仍出品多道傳統順德菜,例如玉簪田雞。
-
E7港「豬」與金錢雞、鴨腳紮
燒味是香港的代表食品之一,可是有一些懷舊燒味例如鴨腳紮、金錢雞已經逐潮消失,「友聯發燒臘飯店」是少有仍會製作這兩道菜式的燒味店。
-
E8鹽與鹽焗雞
三百年前,西貢小島鹽田梓以造鹽維生,如今鹽田重生,以水流法製成的鹽結晶呈十字,晶瑩剔透,鹽工Windy很熱愛這個工作。
-
E9大澳蝦醬與蝦醬玻璃肉
以前香港近岸漁民都會製造蝦醬,例如馬灣、南丫島,現時則只剩下大澳仍有蝦醬廠。「鄭祥興蝦醬廠」負責人鄭啟強的家同時也是曬製蝦膏蝦醬的廠房,這門手藝養活了他一家幾代人。
-
E10海味街與官燕鷓鴣粥
國金軒總廚李煜霖是江太史家廚李才的嫡傳弟子,他炮製的懷舊粵菜「官燕鷓鴣粥」清甜香口,無米卻有粥的口感,全因羹中的燕窩。
-
E11漁民與太白海鮮舫
香港由漁港起家,南丫島漁民獅頭是少有選擇近岸捕魚的漁民,每次「開頭」成本不菲,由於天氣變化,即使一晚「落罟」、「收罟」五次,漁獲有時仍不足以蓋過成本。
-
E12本地雞與炸子雞
經歷過幾次禽流感後,再沒有內地供港活雞,雞農香歆偉覺得這反而讓本地雞農得以喘息,可以專心培育更高質素的雞隻,不用與內地活雞鬥平。
-
E13米與瀨鑊邊
12年前,根叔與拍檔在大嶼山西北面的二澳開立二澳農作社,開墾田地種油粘米,由初期被人懷疑以耕種之名,發展為實,到如今個個都問他農穫如何。
-
E14流浮山蠔與網油蠔豉卷
流浮山蠔經歷過七八十年代的海水污染危機之後,蠔民都小心翼翼,陳學深每年都會自費為自己蠔排出品的蠔做檢測,只是捱過那時,卻未知是否捱得過今天。